尊龙凯时·「CHINA」公司官网尊龙凯时

正确认识主动脉瓣狭窄
2022-01-24 01:58:44
返回列表

什么是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由于主动脉瓣口变硬、瓣口面积变小而导致的疾病,同时也是很常见、很严重的瓣膜疾病之一。该病50%以上的案例【1】见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主要是由于主动脉瓣口的慢性钙化所致;另外约有30-40%的案例发生于天生患有主动脉瓣畸形的人群,大约2%的人口生来主动脉瓣叶数量就不正常(过多或过少),这些人中约有一半到50岁至少会发展成主动脉瓣轻度狭窄【2】;其余造成主动脉瓣狭窄的原因还有风湿热、放射疗法后遗症、红斑狼疮、感染等。

 

主动脉瓣狭窄的隐匿性很高,即便发展成为重度狭窄,也仍有约1/3到1/2的人无症状【3】,这些患者通常预后较好,发生猝死的概率很低,持续保持无症状的患者3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能达到98%和93%【4】。但是,重度狭窄患者一旦出现症状,死亡率就会直线上升,平均存活时间只有2-3年,其中有15-20%会死于心源性猝死。因此,是否出现症状是评估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预后的重要信号。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有哪些症状?

 

主动脉瓣口的狭窄程度决定了其症状的发生率,大多数轻度至中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不会出现症状。只有到了重度狭窄的阶段,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才有较大几率会发生症状,这些症状包括:

 

1、呼吸困难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常在劳累状态下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的症状,这种症状与左心室肥大带来的心脏舒张功能不全有关,也可能跟左心室的室间隔变厚而导致的左心室容积减少有关。随着心力衰竭加重,患者可能在夜间或静息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异常困难。

 

2、心绞痛

 

心绞痛是主动脉瓣狭窄的典型症状之一,常出现于体力劳动或运动之后,休息后可缓解,少数也会发生在静息状态下。主动脉瓣狭窄诱发的心绞痛是由左心室肥大引起的,当左心室的肌肉层增厚时,供应心肌的动脉射血能力不会相应提升,因此心肌可能因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来满足其氧气需求。当运动或体力劳动时,心肌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去适应更高强度的活动,此时主动脉瓣口狭窄导致的供血不足问题会暴露出来,常表现为心绞痛。出现心绞痛症状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5年存活率仅为50%。

 

3、眩晕或晕厥

 

眩晕或晕厥现象也常常发生于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身上,持续时间在1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通常发生在运动、劳动后或体位突然大幅改变(如弯腰、仰卧起坐等姿势),表现为眼前发黑和意识丧失等。发生眩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变窄的瓣口无法及时输送血液到大脑和肢体,也有可能是由于主动脉瓣狭窄诱发的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而导致。

 

4、心律异常

 

由于血液输送能力不足和心脏的舒张功能受影响,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常常会感到沉重或明显的心跳,多汗常在心律异常之后出现。

 

5、猝死

 

主动脉瓣狭窄有可能导致突发性猝死,这可能与严重、致命的心律异常或房室颤动有关,猝死前患者常伴有心绞痛。

 

6、儿童和婴儿的症状

 

先天性缺陷而患有主动脉瓣狭窄的婴儿和儿童可能会出现经常疲劳、无法增重、喂养不佳或呼吸不畅等问题。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出现症状后,应该怎么办?

 

1、休息

 

当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出现较轻的症状时,应该让患者停止体力活动并休息,防止眩晕加重或猝死。待心律 、呼吸恢复正常后,疼痛感或眩晕感消失后,应陪同患者立刻就医。

 

2、可能需要的急救措施

 

如果患者出现晕厥和心动停搏的现象,应立刻把患者搬动到安全的区域,花10秒钟时间检查患者的呼吸和脉搏,如呼吸脉搏停止则考虑实施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术按照“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一个周期重复实施,直至患者苏醒。做心肺复苏术之前要寻求他人帮助,电话呼叫紧急医疗服务(EMS)。人工心肺术的黄金实施时间为4分钟以内。

 

3、入院检查和治疗须知

 

药物对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效果很差,你可以服用一些治疗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药物,但纾解不适后仍需入院检查和治疗,而不是觉得吃药缓解了就没事了。硝酸类药物【5】和β受体阻滞剂通常不适用于有症状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没有症状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通常不需要治疗。在中度狭窄的情况下,每1-2年进行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以监测进展情况,并可能辅以心脏压力测试。在严重的情况下,每3-6个月需要接受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中度和轻度狭窄的情况下,如果出现任何新的相关症状,患者应立即进行重新检查或接受住院治疗。

 

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主动脉瓣修复术和主动脉瓣置换术,请相信医生的判断并积极配合治疗方案。

 

参考资料:

【1】Zalaquett, R., Camplá, C., Scheu, M., Córdova, S., Becker, P., Morán, S., ... & Braun, S. (2005). Ciruguía reparadora de la válvula aórtica bicúspide insuficiente. Revista médica de Chile, 133(3), 279-286.

【2】Rogers, F. J. (2013). Aortic stenosis: new thoughts on a cardiac disease of older people. J Am Osteopath Assoc, 113(11), 820-828.

【3】Dal-Bianco, J. P., Khandheria, B. K., Mookadam, F., Gentile, F., & Sengupta, P. P. (2008). Management of asymptomatic severe aortic steno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52(16), 1279-1292.

【4】Rosenhek, R., Binder, T., Porenta, G., Lang, I., Christ, G., Schemper, M., ... & Baumgartner, H. (2000). Predictors of outcome in severe, asymptomatic aortic stenos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3(9), 611-617.

【5】Rutherford SD, Braunwald E (1992). "Chronic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In Braunwald E (ed.). Heart disease: 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4th ed.).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pp. 1292–364.

尊龙凯时